《山东艺术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永远的恩师

   期次:第5期   作者:张梦馨   查看:35   




  十九年前的春天,本是来上海观摩国际比赛,正值周小燕歌剧中心招考,于是,我借了谱子冒着汗考完就去逛街了。下午得知榜上有名,整个晚餐都在晕眩,就这样莽莽撞撞地成了大师的亲学生。幸福来得这样突然,不容你不珍惜。要知道,先生的大名和跟她一字一句学唱歌的机会是做梦也不敢求的。
  我喜欢上第一节课,感觉把清晨醒来的兴奋全带到了课堂上。有时来早了,就去途中的建筑工地练声,民工兄弟那怪异的眼神至今记忆犹新,谁还管那么多,上好每一节课是必须的。通常第二节是廖昌永,那时他已经连获三次国际比赛一等奖。他和先生上课的对话,我当时并不理解,但至今仍受用。课间的时候,我们都会娴熟地操作打火机,为老师点燃雪茄,美其名曰“充充电”。老师总是边优雅地吐雾,边用充满磁性的声音讲着笑话。片刻之后说声“来吧!”她有力的大手挥舞着各种动作,总让人忘却了她身材的娇小。
  亚热带的秋冬没有界限,记得满地落叶的一个下午,先生让我陪她去医院看望巴金先生。她拿出阿姨早市上买来的一把鲜花,用平时攒下的包装纸扎了一下,又拿出一包放得皱皱巴巴的肉松。我瞪着大眼说:“先生,这是给巴老的?”她很肯定。路上经过花店,我执意要去买一束漂亮的花,她更加执意没让。那个冬日病房的下午,两位泰斗握着手,用沪上最温柔的方言夹杂英语交谈着,诠释着世上最感人的礼轻情意重的佳话……
  毕业的时候,老师为我写了工作推荐信,并对我说:“山东遍地是金子,为国家多培养好学生!”那时我还不懂,先生去世后,她的话开始涌上我心头,字字敲在我心里,激励我永远做一名好老师。
  周先生出身名门,从小在教会跟意大利的嬷嬷学习钢琴,她和她的姐妹从小都是吃着奶油冰激凌长大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先生晚年的生活很简朴,甚至有些拮据。我曾见到她拿出四十年前的法兰绒高跟鞋让阿姨去外面修补。前几年,上海市政府奖励杰出艺术家每人二百万元,拿到支票后她说:“这么多,二十万!”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对钱没有概念的人,尽管她并没有多少钱。
  三年前,我带我的花腔女高音学生去见她,她满心欢喜,幽默地说:“张老师,这是你一手教的?蛮好的蛮好的!”我说:“先生,她能考您的研究生吗?”她掐指一算说:“我不一定能活到那个时候。”后来不幸言中。这个女生现在去了国家大剧院工作。先生当时让我也唱,听后满意地说:“还在,还在……能唱是好,可以做示范。”临走,她主动和我在钢琴边合了这张影,还拿出两本她的传记送给我,上面写到:九十六岁的老师周小燕赠张梦馨留念。怎想到,那一别竟是永远!
  2017年美国格莱美奖颁奖现场,周先生的头像出现在屏幕上方,这是唯一一位被致敬的亚洲人的面孔,世界音乐界都在缅怀的面孔!
  (作者系我校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图片由作者提供。)

山东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164次访问,全刊已有326554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