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折射人性的一面镜子

—— 评电影 《驴得水》
   期次:第11期   作者:传媒学院 2016 级 任梦林   查看:46   

  你曾为一部喜剧电影流泪过吗?我有,这部影片叫 《驴得水》。影片故事发生在 1942 年民国时期的一所偏远山村的小学。学校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于是他们虚构了一名教英语的“吕得水”老师向教育局多领了一份薪水。但是在兵荒马乱之中,美好的教育理想与利益捆绑的现实存在着强烈冲突,人性的复杂性得以彰显,曾经“乌托邦”般的美好终究因“集体利益”的捆绑和现实的打击成为虚幻和回忆。这部喜剧电影不是为了笑而笑,有笑点亦有泪点,有无奈亦有谴责,有放弃亦有改变,这是一部折射现实的悲喜剧,经历信仰的罹难,有人疯了,有人还活着。
  该电影改编自开心麻花的同名话剧,背景设置在战乱的国民政府时期,这个时期各种荒唐的事情都会发生,这为故事的不受限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影片保留了话剧中严格的戏剧结构、时空结构和叙事节奏,强烈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也为人设的坍塌暗喻提供足够的理由。影片中知识分子承载着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想象但是又妥协于生活现状,没有视死如归的气势和决心,只能沦为战乱时代荒诞者的代名词和被利益支配的附庸。
  张一曼是整部影片感情线的引导。她追求自由的生活,但却一次次陷入别人的窠臼,她渴望原始的爱,却难逃逼仄的现实宿命。从开始被爱到用生命成全所有人的爱,直到自己精神崩溃。她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矛盾体,追求肉体的享乐却难逃精神的枷锁。内心无比清澈干净,却被残酷的现实逼疯而自杀。她是一个让人疼惜的人物形象,她的牺牲成全了所有人的清醒,也成就了她美好的永恒保留。
  男教师周铁男最初血气方刚却在恐惧下最终妥协,面对最好的朋友被欺凌,当初的冲动仗义变成了瑟缩在一角的冷眼旁观,这也使张一曼彻底心灰意冷、封闭自己,活在孤独的世界里。裴魁山是典型的投机主义者,在一曼拒绝他的爱意后他开始转变心性,极尽报复之心将伤害加倍还给一曼,可他从不明白一曼拒绝他是为了保护他。他的势利、软弱和性无能,更是彰显他的骑墙秉性,得不到就去毁灭,人性本善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人性恶的泛滥。铁匠的出现看似是个偶然,实际上引导剧情向着更曲折处发展。因为得到女老师的别样疼爱他开始忘记自己处于底层的身份和本来面貌,在认为自己被张一曼伤害后情感线开始从爱转恨,心理也开始扭曲变形。他对自由的渴望、对知识的向往却使他成为悲剧的制造者,并拥有了更大的破坏力,这不得不令人反思和唏嘘。
  影片中有一段驴棚着火的片段—— 大家纷纷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救火,可是火势却在他们的愚昧处理下越来越大,只有孙佳不惜用珍贵的水坚持去救火,她的坚持也暗示了故事结局她会是唯一坚守住自己原则和底线的人。或许只有孩子心性单纯才不会沦为牺牲品,才能够奔向自己想要的未来。这场突发的火灾也预示了整个故事的走向,“吕得水”的谎言就像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掩盖火势,欲盖弥彰,直到失去控制。
  《驴得水》 喜剧的表象下是荒诞剧的本质,在带给我们世俗惊骇的视听奇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次建立在敏感一词之上的精神冒险之旅。影片最后孙校长说:“过去的都过去吧。”然而忘记过去等于背叛,未来的希望之门在向他们缓缓关闭。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在历史中寻找源头,并将故事放入历史背景中做恰如其当的讲述,《驴得水》 做到了。
  (本文由传媒学院宋法刚老师指导)

山东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539次访问,全刊已有327353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