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浅谈儒家文化与当代摄影间的关系

   期次:第9期   作者:传媒学院2017级 阚乐文   查看:98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体系中,儒家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和意义。自1844年华人邹伯奇将摄影术传入中国,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中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了儒家文化精华,时至今日,在当代摄影的理念中仍映射着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子。
  以儒家文化的核心———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切入点,对比儒家经典文化与当代摄影理念,两者会有很多契合之处,儒家文化的核心五常在不同程度上,都对中国当代摄影理念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之“仁”与当代摄影之“仁爱”
  在儒家思想中“仁”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可谓儒家思想之核心的核心。儒家思想中以“爱人”解释“仁”。儒家“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孝敬父母,以仁爱的精神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希望以仁爱的原则治国安邦。与此相通,在当代摄影创作中要求怀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用照片记录社会实况,肩负起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摄影家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这幅当代摄影作品,通过影像的力量改变了落后山区孩子们的贫苦状况。同时讴歌孝顺、仁义、爱国等中华民族美好品德,是中国当代摄影的轴心理念。由此可见,当代摄影中的“仁爱”观与儒家文化之“仁”都是为了有助于社会国家的积极发展。
  二、儒家文化之“义”与当代摄影之“温度”
  在儒家文化中“义”是对于人性和道德的定义。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将“义”定义为一种善与恶之间的存在,可见儒家的“义”是对于美好人性的一种认知。反观当代摄影是人类感性的产物,在当代优秀摄影作品中,有着拍摄者本体美好感情的投入与人性的绽放。《中国摄影》杂志原主编陈仲元先生说:“我希望照片能够与自己的心思相连,用心去拍摄照片,拍摄出‘走心’的照片,让照片表述自己的情感,这不一定需要走出多远,只要自己拍摄出的都是‘有温度’的照片。”他在所著《让摄影多一点温度》一书中也表达了对当代摄影中应当有人性情感注入的真知灼见。当代摄影中所具有的“温度”恰好与儒家文化之“义”对人性的美好认知相契合。
  三、儒家文化之“礼”与当代摄影之“律”
  孔子所说的“礼”是国家体系和社会秩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秩序,孔子为鲁国司寇时,曾以礼治国,全国上下秩序井然。然而在当代摄影中也有着其本身的“律”。当代艺术摄影追求的是存在于光影中的节奏与韵律,在摄影作品构图中的线、形、色块以及画面中的虚实、疏密都有着一种动态的韵律感,这便是贯穿在当代摄影作品中的一种秩序,学会寻找到镜头中的节奏感,把握住当代摄影画面中的韵律,这是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前提。
  四、儒家文化之“智”与当代摄影之“知”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在《论语·子罕》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非常重视求知以及知的来源,将“知”与“仁”和“勇”并列为君子之道。当代摄影是艺术的范畴之一,但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摄影还是一种传递信息、知识的方式。影像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对视觉艺术的掌控,将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地方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以图片讲述事实让其有所感知。儒家的“智”与摄影的“知”本质上都是知识的内涵与社会信息的来源方式。
  五、儒家文化之“信”与当代摄影之“真”
  儒家所提倡的“信”即不可欺也,意思是做人要诚实不欺,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信”作为儒家的五常之一,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范畴。“真”在当代摄影理念中尤为重要,摄影是通过真实的视角将世界揭示在人类面前。当代摄影追求画面的真实性,反对通过刻意夸张或者扭曲事实来博人眼球。当代摄影的“真”是其“知”的重要基础。儒家所倡的“信”和当摄影要求的“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诚实、求真品格的一种体现。
  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当代摄影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代艺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展望未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当代摄影不仅受益于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必将反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本文由公共课教学部孙晓娜博士指导)

山东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7158次访问,全刊已有327910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