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安徽写生心得

摘要:大一的下学期,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安徽写生之旅。这次集体出行我们不仅可以前往西递、宏村进行20天的写生活动,还能有幸到闻名遐迩的黄山观赏。经过将近1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

“手艺人”“守艺人”

摘要:“手艺人”“守艺人”——寻美江南,探寻传统   4月下旬,我们手工艺班先后去了宜兴、无锡、杭州、苏州等具有特色工艺的城市以及博物馆,开启了感受江南手艺之美、工艺之美、技艺之美的旅程,让我们受益匪浅。 寻艺——紫砂之宜兴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从古至今,赞美江南的诗句数不胜数,古城宜兴长大的孩子,从小看着父母手扶着紫砂泥,转成一把把用刻刀刻上精美花纹的紫砂壶,它的精美与茶禅一味的文化对宜兴老少的熏陶使得宜兴的紫砂壶手艺代代相传。   宜兴属丘陵,蕴藏着品种繁多的丰富陶土资源,精炼泥料,对宜兴人来讲,做壶与做人一个道理——认真。从明代到现代,从供春到顾景舟,宜兴的紫砂工艺被代代宜兴人守护,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花纹的丰富程度让人吃惊,“文房四宝”“观音坐佛”……茶道中的“和敬清寂”的道理让紫砂壶为你娓娓道来。紫砂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众多艺人和文人的共同参与,离不开一代代雅人趣士的推崇。看到一把把紫砂壶,我们感受到它的魅力,看到宜兴的孩子从小学做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这会让我们的学习生涯把“勤奋”二字刻在心中。 寻艺——无锡“泥人博物馆”   无锡泥人源于明太祖洪武年间而盛行于清,发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这一极富东方色彩的民间艺术,代代相传相习。受长辈熏陶,抓起一把黑泥巴,捏成人物的形状成为无锡孩童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情。“卖泥人,鬼脸子,博土作人物形,工且尚,唯梁溪……”数百年来捏泥人成为无锡惠山人茶余饭后的趣事,“家家能捏塑,户户能彩绘”。   泥人是泥,亦是无锡人对亲友、对中国人文的祭奠方式,形形色色的泥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它们不仅需要无锡人的捏造,更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守护。城里的“守艺人”弥足珍贵,因为他们除了要打磨技能,还要对抗浮躁的社会,全靠自己的意志与坚定的精神。泥巴本是地球上最为普通的东西,却在手艺人精湛的技艺下成为一件件艺术品,令人叹服。而我们的学习生涯也必将越来越认真,在工艺美术的道路上也必将越走越远! 寻艺——浙江“东阳木雕博物馆”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是安静的。从秦汉的粗犷到隋唐的大气,再到宋辽的多元,明清的奢华,皇家木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一块好木头,几把木刻刀,一位老师傅,一刻便是几个年头。等作品完成,让人眼前一亮,几年的努力便没有白费,龙腾虎跃、百花奔放、王侯将相……东阳木雕便是如此,魅力势不可挡,出口进料,手艺人们为之奋斗。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它可以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做到“画中有画,景中有景”。看到如此精妙绝伦的木雕作品,艺人精巧的手艺,深感自豪也深知自己的差距。我相信学习工艺美术这一专业的同学,看到如此有历史魅力的作品,也能激发内心的匠心精神!   在手艺人里,人生都很慢,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生挚爱一个人。一辈子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东西,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光阴岁月。对于守艺人与手艺人来说,生活的美好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传承守护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使命。 (本文由职业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伟指导)

多想和你一起老去

摘要:梦见你我在阳光下摇啊摇朦胧中看见你抿着笑的唇好大恍惚里你还像年轻时一样傻气没完没了的唠叨絮你年轻时的英雄事迹炫你曾经的风花雪月余晖洒到你的脸上我的眼睛一阵老花眼前的你像极了...

论线条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美学特征

摘要:论线条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美学特征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所言“无线者非画也”道出了线条之于中国画的重要作用。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尤其是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线条具有以线立骨、以线造型、以线传神、线与道合的美学特征。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线条之美占据着无法比拟的地位。正如安格尔所说“线和型越简练就越富有美和魅力”,而中国画的线条艺术自笔与纸的诞生以来,一直孕育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它的实践促成独具多样化形态的绘画语言。归根结底,在中国画中骨为线之本,线之以为形,神为线之所绘。线条是有感情、有情绪、足以动人,并且能高质量地表达客观物象的手段。   一、以线立骨 笔简意足   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常以线之姿态表现生命之动象,彰显生命的张力。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到:“夫物象必在于形,形似必全齐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贵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其所言深刻地阐述了“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的本质。明代董其昌也提过同样的观点:“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纵观画史,历来古人若不能集精于书、善于画者于一身,何以谓之画家?可谓“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的相辅相成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层次之美。   二、以线造型 气机化生   以线造型,即以律动的时空形相一气运化生命。传统绘画中的“十八描”就是画家为了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和对于物象的不同感受,进行不断探索,最终形成的十八种线描的形式。比如柳叶描,要求用笔虚起虚收,行笔略粗,而钉头鼠尾描,则是用笔实起虚收,行笔多方折。不同的描法形成了不同的感觉,画家通过不同的用笔来更好地传达出物象的精神面貌,从而形成具有写意性的意象造型。唐代的张萱、周昉擅长仕女画,其二人用劲简、灵动的线条,完美地表现出“衣纹劲简”“丰厚为体”的画风,并生动而简练地塑造出“服饰”“头发”“肌肤”的质地美。通过线条准确的造型,将唐代崇尚女性丰腴之美完美再现。   三、以线传神 意趣出焉   对于传统艺术的典范,非画圣吴道子莫属。其常以道教题材为主,且表现与人物本身的形态达到零密度的契合。在《八十七神仙卷》的宏大场面中,对于帝仙、神将等男性的高伟威风和众仙女女性的秀美灵动,通过遒劲飘逸的线条表现出一众神仙灵动脱俗,列队御风而行的场景。以柔中带刚、刚中有柔的线条描绘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疏体画风。与之相对的以密体画风闻名的顾恺之,创造了“高古游丝描”遒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其所创作的《洛神赋图》衣纹完美贴合人体,动态自然大方;面部刻画细致入微,完美体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通过线条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表达,完美地彰显了“顾得其神”。   四、线与道合 万类由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绘画不能仅准确地再现客观物象,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的飞跃,超入真善美之境。唐司空图《诗品·雄浑》指出:“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又如,朱知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品高者,一笔一画自有轻钢雅正之气;品下者,遂激昂顿挫俨然客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纸外。”也就是说个体的“心”与外物合一,直指心源,从而传达生命永恒的真谛。明朝徐渭的《三友图》,用狂草的墨线,肆意挥洒,着眼于画中生命、意蕴的体现,勾勒出松枝的尖利、枝干的虬劲,体现了画家独特的性情和顽强的生命力。同样高傲孤僻的八大山人,其凡画从整体而言精简又尽兴,多一笔不可,少一笔亦不可,笔墨的运用游刃有余。而入眼局部,小石支大山、枯枝撑巨石、家禽鸟兽尽以白眼相向,正如其本人以冷眼看待世界,画家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认知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赋予画面以灵魂。线条是精神外化的一座桥梁,中国画中的线条不仅仅服务于造型,更是深深地植根于自己人生的感悟之中,通过“意象化”的表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生命的升华、精神的飞跃。   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以线造型”,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以面造型”。中国画家以精简凝练且各具风格的线勾勒,追求用客体形体、神情超脱来表达物象轮廓的初意向;追求表现画家内心世界的本质及情感等独立意象。在线条中融入主体生命的律动,以达到“气韵生动”。“线造型”是最早认识及反映事物的表达方式。以线造型的绘画作品,它承载着画家生命符号的意义,是从灵魂深处那一抹纯洁净土中升华的结晶,凝聚着画家一生的情感交错与思维认知。 (本文由公共课教学部孙晓娜博士指导)

山东艺术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572次访问,全刊已有3278918次访问